感冒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,每年影響數百萬兒童。理解感冒的成因和症狀,對於有效預防疾病至關重要。此篇文章將會介紹兒童感冒的常見問題、成因、主要症狀及相關處理建議。針對提升孩子免疫力有另一篇文章聊聊。
為什麼兒童會常常感冒呢?
- 感冒是位於鼻腔後面的鼻咽部病毒感染,一般症狀輕微不會影響日常活動。
- 幼兒會常常感冒,有些小朋友在兩歲前每年會感冒多達8到10次。秋冬季節感冒更為常見,因為孩子們在室內活動較多,彼此接觸的機會增多,所以看起來好像孩子整個冬天都在不停地感冒。幼兒比年長的兒童和成人更容易感冒,因為他們尚未建立對超過100種不同感冒病毒的免疫力。
- 孩子可能會從兄弟姐妹、父母、其他家庭成員、玩伴或照顧者那裡感染感冒。有兄弟姐妹或上托兒所的孩子感冒次數更多。一旦感染過一種感冒病毒,孩子就會對該病毒產生免疫力,所以隨著年齡增長,感冒次數會減少。上學時,那些曾經上過托兒所的孩子感冒次數會比其他孩子少。
- 如果孩子經常感冒,這並不表示他們的免疫系統較弱。這只是意味著他們接觸到很多病毒。只有在感冒經常導致更嚴重的問題時,才有必要檢測孩子的免疫系統。孩子當下的情況有無需要檢測免疫系統,可以至診間跟醫師討論唷!
感冒的成因
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,其中最常見的病毒是鼻病毒(Rhinovirus),其他病毒如冠狀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(RSV)、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也會引發感冒。這些病毒通過以下方式傳播:
1. 空氣飛沫傳播:當感冒患者咳嗽、打噴嚏或說話時,病毒會隨飛沫進入空氣,被周圍的人吸入。
2. 接觸傳播:感冒病毒可以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傳播,如門把、玩具、書桌等。當孩子接觸這些物品後,再觸摸自己的鼻子、眼睛或嘴巴,病毒就會進入體內。
3. 直接接觸:感冒患者的鼻涕、唾液等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,與患者密切接觸(如親吻、擁抱)也可能會感染。
兒童感冒的症狀
感冒的症狀通常在感染病毒後1-3天出現,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。以下是常見的感冒症狀:
1. 流鼻涕和鼻塞:這是感冒最常見的症狀。初期鼻涕多為清澈,隨著病情發展可能變得黏稠、呈黃色或綠色。
2. 咳嗽:由於鼻涕倒流至喉嚨,孩子可能會出現咳嗽。初期為乾咳,後期可能轉變為帶有痰液的咳嗽。
3. 喉嚨痛:病毒感染會引起喉嚨黏膜發炎,導致喉嚨疼痛或發癢。
4. 發燒:兒童感冒時可能會出現低至中度的發燒(38-39°C),但通常不會持續太久。
5. 打噴嚏:感冒初期常見的症狀,因為病毒刺激鼻腔黏膜,引發噴嚏反射。
6. 頭痛和肌肉疼痛:有些孩子可能會感到頭痛或身體肌肉酸痛,這是身體對抗感染的反應。
7. 疲倦和食欲不振:感冒期間,孩子可能會感到疲倦無力,並且食欲減退。
然而,並非所有發燒、咳嗽、流鼻水都是單純感冒,需要特別留意是否為流感,兒童為流感重症的高風險群,需要特別留意。此外,兒童常常因為感冒而併發中耳炎、鼻竇炎、肺炎等細菌感染,建議由兒科醫師診治,才能及時治療。
感冒的處理與護理
儘管感冒通常是自限性疾病,通常會在一至兩週內自行痊癒,但適當的處理和護理可以緩解症狀,幫助孩子更快康復。以下是一些建議:
1. 休息:讓孩子多休息,避免過度活動,有助於身體集中精力對抗病毒。正在發燒的感冒病童,最好在家休息,直到退燒至少24小時為止。
2. 補充水分:確保孩子多喝水,可以喝溫水、果汁或清湯,保持身體水分,防止脫水。
3. 保持空氣濕潤:使用加濕器或在房間內放置一碗水,保持空氣濕潤,減少鼻塞和喉嚨痛。
4. 緩解鼻塞:可以用生理鹽水滴鼻液幫助清除鼻腔黏液,或在熱水中蒸氣吸入,以緩解鼻塞。
5. 適當用藥:對於發燒和疼痛,可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適當的退燒藥或止痛藥。避免自行給孩子使用抗生素,因為感冒由病毒引起,抗生素無效。
什麼時候需要馬上去醫院診治?
- 出現下列情形應儘速就醫:
- 三個月以下嬰兒感冒而且發燒。
- 尿量大幅減少。
- 哭泣時沒有眼淚。
- 意識不清,持續昏睡、未發燒時燥動不安、眼神呆滯。
- 痙攣、肌抽躍、肢體麻痺、感覺異常。
- 持續頭痛與嘔吐。
- 頸部僵硬。
- 咳痰有血絲。
- 呼吸暫停、未發燒時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吸氣時胸壁凹陷。
- 心跳速度太慢、心跳不規則。
- 無法正常活動,例如不能爬樓梯、走小段路會很喘。
- 皮膚出現紫斑。
- 嘴唇、手指、腳趾發黑。
預防措施
預防感冒的關鍵在於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免疫力增強。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:
1. 勤洗手:教導孩子飯前便後、外出回家後、打噴嚏或咳嗽後要勤洗手。
2. 避免與感冒患者接觸:避免讓孩子與感冒患者密切接觸,尤其是小於三個月大的孩子。
3. 增強免疫力:提供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,增強孩子的免疫系統。日後會有單獨文章探討增強孩子免疫力的方式。
4. 接種疫苗:雖然沒有針對普通感冒的疫苗,但接種流感疫苗可以預防重症和肺炎的發生。
希望本文能夠為家長和照護者提供有益的參考,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!
參考資料:
1.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、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
2. 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Immunization Committee, 2005.